遥想

 

 

        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了苏干湖。

这里对我而言,是一个已然有些陌生的地方,那里的天,那里的湖,都不怎么记得清楚了。也许是因为相机在敦煌的时候被我弄坏了,那时的记忆就显得模糊起来,
从敦煌到阿克塞的路上开始,就像相机里最后那张夜里十点戈壁上的日落,美丽却无法忆起。然而此时,它们的的确确在我眼前。

打开Google,搜到的只是一些介绍和图片,全然没有当时荒芜而兴奋的感觉。记得我站在那间落满尘灰的存放救生衣的圆形房屋中央,看着远处乌云下黝黑的
湖水时的情景,也记得在快艇上看到湖底缠绕的水草,以及湖边盐碱地里没及人身的野草,还有湖对面远处深紫色的云影里的小屋。看起来好孤独。
也许记住的终究只是一个个的片断,就像玛曲路上的惊鸿一瞥,就像冰川下孤独的背影,就像公交车站扔进垃圾桶里的杏皮水,就像坐在郎木寺街边的时候,狻对我说,在这里再呆两天吧。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被感动了,但是我确实记住了。

晚上终于把论文初稿写好发给师兄,坐下来盘算下一步要干啥。闭上眼,绿色的草原就逐渐铺开,接着是蔚蓝的天,一直铺开去。挥鞭策马,翻山过河,背对着夕阳,看着自己和马一同腾跃在黄昏的草原上。我知道,这不是梦,而是我曾经享受过的。
明年这个时候,也许我在青藏线上?或是在飞机上?不得而知。但是我依然想要走得更高,更远。

 

y2pOBmybu9fWP560E60Le5xaB-oOz_rwcpIGjRNJI-n54d4WG_uHI8ssps8lo_zDtSryPt7rKGx1FQUmPYarDFgyA

不得不拜一下顾老先生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8735&home=1清华新闻◎      清华校长顾秉林--中国大学教育就是往脑子里灌屎
◎      工作岗位上渡过的最有意义的开幕式——清华大学奥运住宿服务团纪实(三)
◎      这里是我家,一起装扮她——清华大学奥运住宿服务团纪实(二)
◎      特殊的团体,特殊的使命——清华大学奥运住宿服务团纪实(一)

昨天下午,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在接受学生记者采访的时候,表达了他对现在大学教育状况的担心,他表示,说得直白一点,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就是”在往学生们的脑子里灌屎”。

顾秉林校长表示,在二十世纪初至4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界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以内中国的大学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革命义士、抗日英雄,有科学骨干、民族精英。而这种盛况自从解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衰落。现在的各高校,包括清华与北大在内,已经没有将培养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严重的学术腐败,枯燥且与社会脱节的课程,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们的思想僵化,对课程失去兴趣,对大学乃至整个中国的教育失去信心,退学正是表达他们对大学教育失望的最极端方式。
他进一步表示,至少有80%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是酬躇满志,报着努力学习的决心的,可是在四年大学生涯的消磨与侵蚀下,能将这一决心坚持到毕业的学生恐怕不到20%。逃课,考试作弊已经被很多学生当成了家常便饭。上大学的目的由最初的学习知识变成了纯粹的混文凭。而那些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正在被逐渐磨灭。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大学最终培养出来的成品,将是一具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20年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水平将会是什么样子?我简直不敢想象!”古板的教学方式和教材让社会丢失了许多的达芬奇,比尔盖茨。对于这样损失,我们是否要反省下呢?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伤害,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无可挽回的扼杀,中国至今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与这种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以下是顾秉林先生的原话:
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我认为真正的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技能、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敢于权威挑战的精神。
1、什么是独立的技能?
不是拘泥于课本上的,如果你对某东西有深入研究,可以考虑研究成果作为成绩。我们要鼓励和发扬这样的模式,因为市场和学生需要这样的鼓励!
2、什么是独特的思考方式?

独特的思考方式不代表爆炸式的思考,而是多种寻根问底的思想,抓住一条线一直往前摸,有这样的科学精神,这条线一定能通往诺贝尔。独特的思考方式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得注意研究的方式、研究的目的以及合理性。当然,诺贝尔奖不应该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以及输送人才,但是这毕竟是国际上对最顶尖人才认可的标志。
3、什么是敢于挑战权威?
这个相信学生们都了解,羽毛和石头哪个能先着地?

这个是众人皆知的,为什么那个时候全世界只有1个人提出了不相同的结论并用事实证明了?原因就是权威的威慑。教授:这个名词是一个长辈的名词,我不介意别人叫我同学,叫我兄弟,或者学生。因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研究的成果比老是的好,你就是老师,我可以为一个同学
“无聊”的问题而停下上课,动员大家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原因为什么?这个问题的隔壁很可能就是诺贝尔奖……
当然,以上的能力,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可能被赋予学生的。所以顾秉林先生表示,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应该停止再扼杀人才了!应该停止再向学生们的脑子里灌屎了!”当然,改革会涉及很多未知的因素,以及牵扯很多人的利益,势必受到极大的阻力,可是为了学生以及中国的未来着想,这些阻力都必须被克服。
http://news.tsinghua.edu.cn
[更新:2008-08-24]
[阅读:125人次]

 

y2p_dqJUoKbAtzUAcn7rSs-cAw_fHOF3o306JmZSaguprt0wlR0l3rciYcv2dNpPaG51h-EeSvX_7Vn3fYgycEX7w

Apache一个BUG

      今天把lighttpd换成Apache(别问我原因),于是下载了httpd-2.2.9.tar.bz2回来编译。

     
由于有很多文献要读,我在这个http
server上建了一个目录,然后用脚本定时将实验室机器上的Paper同步到这个目录上,再在俺的MacBook上用另一个脚本下载回寝室。为了阅读方便,这个http
server上存放文献的目录开着Index。但是今天发现autoindex模块无法在Linux系统上显示中文文件名。于是在Firefox里面查看了一下Index页面的信息,发现发送编码居然是ISO-8859-1,也就是Western西方字符编
码。这就奇怪了,我明明在httpd.conf里指定了AddDefaultCharset UTF-8的啊。。。。

      于是我打开autoindex模块的源代码,modules/generators/mod_autoindex.c,发现其中是这样判断编码的:

      if (autoindex_conf->ctype) {         
          ctype = autoindex_conf->ctype; 
      }                                     
      if (autoindex_conf->charset) {       
         charset = autoindex_conf->charset;
      }                                    
      else {                            
  #if APR_HAS_UNICODE_FS             
          charset = "UTF-8";            
  #else
          charset = "ISO-8859-1";
  #endif
      }
  
      所以使用ISO-8859-1貌似是因为编译时预处理else中的判断结构出现了错误。那么APR_HAS_UNICODE_FS是个什么东西呢?查了一下,APR是Apache Portable
Runtime(Apache可移植运行库)的缩写,这是一个用来保证上层程序可以跨平台编译运行的中间层。APR_HAS_UNICODE_FS是在srclib/apr/include/apr.h中定义的,而这个apr.h则是在configure时srclib/apr/include/apr.h.i生成的:在Windows下APR_HAS_UNICODE_FS=1,而在Linux及Unix下APR_HAS_UNICODE_FS=0,然后根据APR_HAS_UNICODE_FS的值,在编译autoindex模块时选择采用ISO-8859-1或者UTF-8编码。

      这下问题就很明白了,这个http server系统是RHEL
5,locale是UTF-8,这样的话正好与mod_autoindex.c的初衷相违背:只要是在Linux系统下编译时,不管系统locale如何
设置都使用ISO-8859-1编码生成Index。
   
      目前几乎所有主流Linux发行版的默认locale几乎清一色都是UTF-8,但是Apache中的autoindex_module非但不能判断locale采用相应的编码,反而不分青红皂白就用了ISO-8859-1编码。。。。这实在是。。。太汗了。

    嗯,有时候Hacking一下软件还是很有意思的。

关于不同操作系统的争论,我的观点

       从技术层面来讲,Mac以及其他*nix系统有其长处,Windows也有其过人之处;反过来二者都有缺点存在。从用户使用层面来讲,二者面对的是不同的用户习惯,有人喜欢windows的那庞大和easy,有人喜欢Mac的清新华丽,有人喜欢linux的可定制性和透明。这都是不同的使用习惯使然,所以我说,没有最好的系统,只有最合适的系统。
       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讲话,自然观点都是片面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单一的操作系统很难满足不同人的需要,Windows的高市场占有率只是因为它满足了更多的人的需求。正因为如此,才需要Windows,Mac,Linux,以及FreeBSD等等等等操作系统共存与此,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在未来,技术的发展能够使各种日常应用兼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这样,大家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习惯去自由地选择不同的操作系统了。

       下面说说我个人的体会。因为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因此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软件,而这些软件绝大多数都是工作在*nix系统下,所以我有
机会比较多的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当然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很多深入的开发工作没有作过,也不了解)。

       首先说说Linux,这个东西对于Windows用户上手确实是个小小的挑战,但并不难,因为通过Google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一些初级问题的答案。比如说,装完Debian(Debian是一个Linux发行版,包含大量自由软件)系统后无法播放mp3文件,只要通过google关键字“debianmp3”完全可以找到详细的解决方法。或者,去论坛发帖。Linux对我来说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可定制性:Ubuntu默认使用Gnome桌面环境,但是其中包含一大堆我用不到的软件,而且体积庞大,对硬件要求较高。所以安装时我会选择一个更为轻量化的桌面环境,比如Fluxbox或者Openbox,经过一些简单的配置(同样,可以Google到很详细的教程),同样可以100%满足我的需求。Flux启动后只有一个状态栏和一个右键菜单,非常的简单。通过编辑菜单文件,我可以在其中任意放置各种常用的程序(比如将Firefox放在第一位,终端放在第二位,还有OpenOffice,等等);通过编辑快捷键文件,可以为不同的系统动作设定快捷键(比如,Ctrl+H是最小化,Ctrl+Q是退出等等),可定制性极高。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我想要实现类似 Windows Sidebar或者Dashboard的Widget怎么办?Google一下,发现有几种软件可以实现这一效果,比如GoogleGadget和 Screenlets。前者只需要从Google下载源代码并编译(也许有人觉得这个工作高深莫测,其实去年我也是这样觉得的,但事实证明没有那么困难);而后者更简单──很多Linux发行版都提供了“软件仓库”,用户可以直接自动下载安装其中的软件。举例来说,在Ubuntu中,在终端中输入 sudo apt-get installscreenlets,系统就会自动下载安装这个软件(当然也有对应的图形界面程序完成这些工作,之所以选择命令行方式是因为熟悉之后这样做明显效率更高)。
       通过这样一番配置,安装所有常用的工具和软件,我的Ubuntu系统只有800MB,开机时间23s,能够在Pentium/32MB内存级别的计算机上正常运行(当然有些大型软件会很慢)──同样能够满足我日常工作娱乐的几乎所有需求,为什么要用臃肿缓慢的Windows呢?这种可定制性是Windows远不能比的。当然Linux系统作为桌面系统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需要一些功夫去配置,用户需要学习一些新知识,硬件对Linux支持较差等等。

       下面说说Windows。我用Windows最早是从Windows3.2时代,Windows95没怎么用过(那时候我认为这东西完全是个花瓶),Windows98/Me/2000/XP用了很长时间,Vista断断续续用过一些。Windows做得非常优秀的一点在于其兼容性,对于不同硬件、不同软件,如果你用过DOS,就应该知道在DOS下安装一块声卡有多么困难。 PnP(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的确为业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标准 (虽然早期PnP一度被戏谑为即插即祈祷,Plug andPray),使得不同的硬件能够在一起完美的工作而不互相冲突。虽然内核几次更换,但是如今那些DOS/Windows98程序依然能够在WindowsVista下正常运行,想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很不容易,但正因为如此,Windows平台才会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应用软件和游戏(当然还有病毒)。但是伴随这种大而全的模式,很多问题也应运而生。举个例子,安装WindowsVista时会向用户硬盘上安装几个GB大小的硬件驱动程序用于兼容不同的硬件,但是其中99.99%的硬件可能我一辈子都不会用到,这样的话无端地浪费了很多磁盘空间;再比如,WindowsVista之前的系统缺乏相应的权限管理系统,导致用户滥用管理员权限,病毒横行,等等等等。当然与这些缺点同时存在的还有上述那些有点,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难以列举。Windows的确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需求,所以它赢得了数量庞大的用户。

       最后来说说Mac。我用Mac时间并不长,一年而已,只是可能学习得比较多,所以大体上还是了解一些。对于Mac对于我来说,不单是一个优秀的操作系统,更是一个高度定制的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体。它同时具备Linux与Windows的一些优点,也有一些二者不具备的有点,当然还有很多缺点。这些优缺点大家可能了解得比我更多,这里就不多说了,着重谈谈我的个人经验。首先,Mac OSX是一个Unix系统,因此它天生与绝大多数开源软件有着极好的兼容性,我完全可以将实验室运行在Linux上的软件经过编译安装在Mac上运行,这样就可以将一部分工作转移到我的个人机器上来做。
      其次,Mac上有一大堆优秀的软件,比如Papers(科学文献管理软件),iPhoto等,在日常使用中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替代品了。最后,由于喜欢做一些平面设计(完全业余,主要是海报、网站、Tee的设计,呵呵,专业人士请多多指教),Mac OS X对文字的独特渲染方式(相比Windows来说,Mac OS X基于Postscript的渲染引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字体的外观特征,而不像Windows那样单纯追求文本的清晰度而牺牲了字体设计师希望表达的效果)以及很多优秀的设计软件。

       以上只是一些个人使用中的经验之谈,鉴于本人才疏学浅,错误难免,希望各位能够不吝指正,感激不尽!

       此外,再说两句题外话。希望大家能够自觉维护一种纯净的讨论氛围,求同存疑,不要发展到人身攻击的地步。争论的目的在于相互交流不同的观点,而不是说服对方或者挫败对方。希望大家能在争论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个目的达不到,所有讨论都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