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

自从世界上诞生了这个新的国家之后,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从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里的火炬的 光芒,——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 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在中国,每个小学 生都知道华盛顿的诚实,每个中学生都知道林肯的公正与怛恻,杰弗逊的博大与真诚。这些光辉的名字,在我们国土上已经是一切美德的象征。他们所代表的,也早 已经不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了。玛克吐温、惠特曼、爱玛生教育了我们这一代。是他们使年青的东方人知道了人的尊严,自由的宝贵;也是他们,在我们 没有民主传统的精神领域里,筑起了在今天使我们可以有效地抗拒了法西斯思想的长城。这一切以心传心的精神道德上的寄与,是不能用数字和价值来计算的。中国 人感谢着"美麦",感谢着"庚款",感谢抗战以来的一切一切的寄赠与援助;但是,在这一切之前,之上,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 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弗逊,使我们懂得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需要大胆、公正、诚实。……我们相信,这才是使中美两大民族 不论在战时,在战后,一定能够永远地亲密合作的最基本的成因。

我们离得很远。百十年来,我们之间接触着的也还不过是我们两大民族 间的极少数极特殊的一部。但,我们坚信,太平洋是不会阻隔我们人民与人民间的交 谊的。在患难中,我们的心向往着西方。而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同心协力,消灭了法西斯蒂的暴力之后,为着要在战争上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科学的领域 里更有待于盟邦的援助。在过去,民主润泽了我们的心;在今后,科学将会增长我们的力。让民主与科学成为结合中美两大民族的纽带,光荣将永远属于公正、诚实 的民族与人民。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在反对法西斯黑暗势力的共同斗争中,是更加增进了,巩固了。中美两国人 民的友谊已经在战争中用血来凝固 了。从前的飞虎队,现在的第十四航空队,他们在中国的上空作战,勋功卓著,已博得两国人民同声的赞美。他们的血流在中国的大地上,已与我国人民的血胶固在 一起。在中印缅战区,我国远征军,从美国那里得到精良的武器,又受到美国军事专家的训练,已经变成了一支新的劲旅。现在,中美军队在印缅边境并肩作战,在 野人山的丛林里,在胡康河边,获到了不断的胜利,他们的血流在了一起。中国人民特别不会忘记美国人民这几年来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援助。我们从美国那里不断 得到军火,也不止一次得到信用贷款。美国还派了许多技术专家来帮助我们,也派了许多学者来华讲学。最近中美又合组东南训练团,由美国军事专家来训练我国军 官,帮助我们编练新军。我们的苦难和不幸,在美国引起了共鸣。我们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作战努力,在美国引起了兴趣和讨论。所有这些,无疑的,都是贯注 着美国人民的那种民主思想和进步行动的崇高的信念。事实证明着:中美两国友谊合作的增进,是关系着两国人民的生存攸关的利益,是关系着他们的力量的增长、 他们的生活的幸福与繁荣的获得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理由要求美国援助我国一切抗日部队;我们欢迎尼米兹将军的战略,也赞成史迪威将军的声明;我们重视 美国朋友对我们的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我们这样做,是从加强中美两国人民在各方面作战努力上的配合出发的。我们丝毫也不能缺乏自信到,竟认为没有援助,就不 能作战,就不能改进目前的政治经济情况,就不能够克服目前的困难。中国人民是拥有无限的潜在力量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是能够发掘出来的。目前的困难是能够克 服的。华北敌后军民,在没有任何外来援助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打击敌人,收复广大的地区,从事民主政治和民主经济的建设,就是一个雄辩的明证。我们应该在自 己战场上主动出击,来在战略范畴内取得广泛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帮助。

我们尊重并且愿意接受美国朋友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正如我们对 孤立主义提出批评,应受到尊重一样,这也是从彼此激励互求进步以加强两国人民的合作出 发的。我们丝毫也不心存疑惧,认为美国朋友的批评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同样,我们批评孤立主义,也丝毫不会引起任何的疑惧,认为我们有排外的倾向,而只有 被美国人民所欢迎。最好的朋友是诤友,接着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也适用于国家民族之间。中美是太平洋的两个大国,两国人民的亲密合作,并肩作战,对击溃 日寇,有着极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团结得更坚固,合作得更紧密,抗战得更积极!  ——《新华日报》1943年7月4日

我震惊了

我住在H街上。准确说,是11街和H街交叉口,而大名鼎鼎的州议会大厦恰好在15街和H街交叉。

每次去RUSS超市买东西,我沿着H街向东走大概500米,都会走过一家人的房子,很宽敞。稍有不同的是,他家院子也很大,颇有点欧洲贵族豪宅的味道。

每次路过,我就会望着这家院子里的花坛,土鳖似地心想这家人可真有钱,这么大院子,每天要花多少时间收拾啊!

刚才才发现,这家的主人是州长大人…于是我被深刻地打击了。

[转] 别被西方蒙骗,美国其实真的很落后

被西方蒙骗,美国其实真的很落后!

到美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极其后悔当初的选择。一直都被西方媒体所蒙蔽欺骗,让我错误地以为美国是一个科技发达,工业成熟的现代化国家。怀着学习美国先进科技报效祖国的豪情,我翻山越岭来到了这个“强大”的国度。可是结果让我大失所望!互联网的起源之地连下载盗版的网站都没有!我才发现我居然一直被蒙在鼓里这么多年!
美国真的是个还未经开发的大农村!

在中学时,老师们就教过工业越发展,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比如咱们的工业城市沈阳,到处都是大烟囱,到处都是大工厂。街道灰尘比较多。这都是工业化的象征啊!中国产品已经占领了美国市场。在美国到处都可见“中国制造”,就连厕所里放用过的厕纸的盒子都是来自中国的,这让我非常骄傲!可是美国呢?极少见到烟囱,偶尔见到小小的几个,还是别墅装饰用的,到处都是清澈见底的河流和湖泊,河边也没有造纸厂啊,炼钢厂啊什么的。简直没有一点工业化的影子!

——除了几个少数的大城市外,根本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我刚到美国时,飞机快降落,我看到纽约边上大片大片小平房,错以为到了柬埔寨。

—— 美国人的思想也比较单纯,完全是没有开化的表现。美国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可是完全没有收费站!这么好的巨大商机居然白白浪费!我恨不得马上用水泥在这些 路上筑几收费站,不出一个月,肯定可以在西海岸或者迈阿密买带花园的的海景别墅。还有,公路边随处可见宁静,还未开发的湖泊,go-vern-ment 宁愿让水鸟随便栖息拉屎,也不会开发个湖景花园来大赚一笔。可见美国人毫无经济头脑。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曾经说过:“中国的经济学家里,真正可以称得上经济学家人,不会超过五个。”我简直要笑掉大牙了,连这么简单的赚钱机会都看不到的美国人,居然说中国没有经济学家?我看美国经济才是停留在原始社会。

——说到水泥和混凝土,我简直不敢相信美国几乎没有混凝土的建筑,他们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木头和一些奇怪的材料建成的。用原始的木头做房子,看来洋人们的建筑水平还只停留在中国清朝以前啊!

—— 洋人们简直就是单纯无知到了极点,根本不惧怕和陌生说话,替陌生人做事。我刚到纽约的时候,在肯尼迪机场一个行李车要3美圆。我没有零钱,一个美国人看见我行李很多,就替我出了三美圆并把车推到我面前,我想起小学时老师说过人贩子一般都是用小恩小惠引诱并拐卖孩子和妇女的,我白了他一眼,拖着我的行李艰难的往相反的方向走了……后来我才发现这是美国人幼稚的表现,他们会随便把书包啊,电脑啊什么的放在图书馆门口,大树底下,完全不怕小偷,真是一点警惕感都没有;他们还随时会给你开门,随时会把车停下要“give me a ride”,随时会问需不需要帮助……我才不会上洋人的当呢,因为我知道“不能和陌生人说话。

—— 美国人开车的方式也很奇怪,马路上很多车,却听不见喇叭声。街道安静得不像街道,一点省会城市的热闹和人气都没有。最可怕的是,有一天晚上我和同学开车去另一个城市,忽然从路中间跑出几只马鹿来,同学眼疾手快刹了车才免了一场“马鹿的自杀性撞车事件”,据说这样的事经常发生,有时候一头鹿就可以毁了一辆车。美国government也不知道管管,连马鹿都管不好,还要整天张罗着要打伊朗,真不知道布什吃饱了在想什么。还不只马鹿呢,据说树林里还有熊和狐狸,野鸟和松鼠随时光顾厨房就更不用说了。美国人整天就和这些动物住在一起,根本就是原始社会。

——学校里的教授一点都架子都没有,完全没有学者尊贵的风范。D教授据说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可是课间休息的时候居然和学生在教室里大吃饼干,大侃《24》和《越狱》。一点学术的威严都没有,我简直失望死了。还有,刚上两星期课就要测验,第三个星期要交book review,要求读10多本书,一学期要两个paper。我说您都整到教授了还一天到晚这么认真负责干吗?也不知道去当个引进教授不干白拿钱。

—— 还有,美国人看点小病都要给自己制造麻烦。先得跟医生预约,看完病,医生给开药方。有些人还得咨询药师。买药得自己去超市买,不像咱们那块儿,看完病拿着医生龙飞凤舞的处方在医院直接买药就行了。可见美国医院又不会赚钱了,干吗告诉病人药名啊?在医院直接买,把药价翻个8倍10倍的,多好的生意不会做,可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真的不活啊,唉。

——美国人人人都开车,可是却连小摩托车都没见过,可见见识之少。学校里有一个非洲学生,为了方便和便 宜就不知从哪里搞来一个女式小摩托车,在校园里开的时候,美国人都觉得他很“alien”,真是少见多怪。美国人要来到咱们国家,特别是南宁海口什么的, 那还不被那汹涌的小摩托车大潮吓死。

——有时候对美国人的无知和愚蠢我完全失去了耐心。比如当他们知道中国有电视台和报社的时候,居然无知的问我:“中国有报纸啊?!”简直太岂有此理了,咱们中国不但有中文报纸,而且我们的报纸都是精心加工制作的,才不像美国报纸乱七八糟的舆论,把人头都搞晕了。

—— 还有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大部分美国人吃饭前都要做什么祷告,星期天都去什么礼拜,美圆上都印什么“In God We Trust”,美国人还天真的说:“上帝保佑美国”,完全是胡说八道嘛,上帝保佑美国,怎么还让美国如此落后,如此原始,还让美国人民如此单纯幼稚啊。所 以我还是相信毛主席的“人定胜天”,我的祖国靠着类似的一些伟大观点,为这个地球创造了多少让人惊叹的奇迹啊!

—— 另外我很怀疑互联网是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他们的Google.com连音乐都没有,瞧瞧咱们的Google.cn,瞧瞧咱们的Baidu,想下载什么歌就下载什么歌,想看什么电影就看什么电影,根本都不用花一分钱,Google肯定是模仿咱们的Baidu,再一看那个Fackbook,怎么和校内网一样啊。反正美国人是真抠门,小气,是完全没开化过的原始人啊,连听歌都要在那个什么iTunes上面花钱买,比在中国买盗版都便宜,完全没有版权意识,真是傻到家了!

——在美国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的想起我的故乡和那些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90年代中学英语书记忆:Li Lei&Han Meimei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15:24 环球网

  Li Lei都这么牛×了,Han Meimei却不喜欢他

    "那T恤能送我一件吗?"满头银发的刘道义老太太问记者,她今年70岁,退休10年,退休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外语编辑室资深编辑。

  刘道义想要的是佐丹奴新推出的Li Lei&Han Meimei(以下简称LH)T恤。这款全球限量发行2000件的T恤,面向高达过亿的潜在用户——从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使用人教版英语教材的中学生。刘道义是这套教材的中方主编。

  这套教材是中学英语教育强化日常情景对话的产物,LH是教科书中的主角,他们负责好好学习,关心他人,书里还有双胞胎Lily、Lucy,英国小子Jim……在众多教科书中,他们陪伴着80后读了6年中学。

  T恤只是LH主题产品中的最新一种,其他产品包括:Han Meimei半卧在地、做性感状的作业本;"亢奋起来"的纸飞机;"三八线"胶带,可以贴在男女课桌之间,也可以贴在父母床中间;"我是狐狸精"、"正确对待男女关系"的贴纸……

  LH产品基本以二人的男女关系为中心,他们不是抱着就是亲着——80后回忆、分析当年英语教材,找出了各种LH确有"一腿"的证据,最后大家焦急地成立了"Li Lei都这么牛×了,Han Meimei却不喜欢他"小组,以便考据出LH的更多男女关系。

  "其实 Li Lei和 Han Meimei从头到尾就没说几句话,"刘道义听说LH的绯闻后,哈哈大笑,"我们当年都很古板,怕学生谈恋爱。"21年前,刘道义和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格兰特先生一起,主持了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编撰工作。编撰持续了3年,1990年开始在北京崇文区、四川成都等八个县市区试用,1993年成为全国(除上海外)通行英语初中教材。

  "Han Meimei 就是那种小干部"

  LH及那套为国内首次与国外出版社合作的中学英语教科书,对于这位退休在家的七旬老人和绘图者王惟震而言,有着80后所不理解的意义。

  1981年,刚调进人教社一年的刘道义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派往英国朗文出版集团考察,没呆几天,她就强烈感觉到:"中国的英语教材要提高质量,必须和外国人合作。"

  中国当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考察可以,合作基本不可能。

  6年后,1987年,英国一家出版公司提出,愿意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汉语教材引入英国,条件是让他们给中国编英语教材。

  人教出版社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迎来了引进外国教材的第一个高潮,人教社最终选了朗文集团为合作方,融入以前的课本所没有的日常交际用语,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对话中掌握单词和语法。

  中方和英方各派出一个主编、两三个责任编辑。

  教材里的故事由英国人格兰特主创,家庭模式是双方一起研究,最后设计了英国的Green家庭、加拿大的Read家庭;美国的King和Smith四个家庭,四个家庭加上中国的LH,故事就开始了。

  课本里 Han Meimei和Jim、Li Lei和Jim等不断重复着相同的问候,"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

  有不少人都怀疑自己患上了"and you"综合征。觉得不这样说,就"简直没办法跟外国人展开交流"。

  刘道义告诉记者,Li Lei和Han Meimei是中方编撰组起的名字,不是某位编撰者为了"纪念那个谁",而纯粹为了便于刚开始学英语的中学生发音:"Li Lei总比Li Ming guang要好发音吧。"

  之所以叫Meimei,也因为觉得"中国人也是喜欢起两个字的,把名double一下,就是小名了,这样比较好听"。

  刘说,Lily和 Lucy,还有那一不小心就念成"烂玻璃"的Polly等外国名,都是朗文的编撰者格兰特起的,也是故意用最普通、最好念的名字。

  比起名字难得多的则是对"形象"的把握。

  教材里以图画为主,每篇课文都有至少两三幅图画讲述新单词和新句子,形象全部由中方操刀,今年快70岁的王惟震就是当年的主画人。

  "Li Lei形象好,是一个很自立的、很有信心、很坚定、很正派、很有责任心的小男孩",王惟震连说了五个"很",新版教材被要求赋予每个人物以性格,所以Li Lei理所当然地是一个小平头的标准形象。王惟震给LinTao戴上眼镜,让Lily和Lucy扎一头漂亮的金发,让Jim脸上长点雀斑,因为歪戴棒球帽,Jim还是当年小男生的模仿对象。王惟震说,这是从国外乐队海报上获得的灵感,那个时代"直接接触国外事物的机会太少"。

  王惟震画得很慢,慢得让编辑抓狂。"画的时候就得小心,不能给孩子传授任何不良的东西。"王惟震也有自己的道理。

  Han Meimei是王惟震最"小心"的形象:齐耳短发,一脸严肃,校服领口最高一颗扣子从没打开过。"就是那种小干部的形象,比较乖,功课也要好,也有责任心,愿意为大家做事"。后来Han Meimei直接被网友称为"妇女干部"。

  王惟震第一次听到时,甚至有些委屈:"1990年代很多学校的女学生还不可以留长发,也不让扎马尾。"

  尽管如此,谨慎的王惟震还是决定至少让MissGao出点"格"。"那个时候老师给孩子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朴实",但这位女老师,身材高挑,不但穿着裙子,还烫着卷发,颇有女人味,被当年的中学生叫作"迷死高"。

  画好后,为保险起见,王惟震专门请示了领导,他没有想到领导只说了一个字:"行!"

  新教材编撰从1987年启动,1990年编完初中阶段教材,在地方试用三年后,于1993年推向全国。

  江苏无锡南长街实验小学英语老师田勤萍认为这套教材"很好很时髦",当年的学生最喜欢Lily和Lucy,关系好的女生常常两两配对,宣称: "We are twins."今天很多80后给自己取的英文名,很多也都是当年教科书的名字:Kate、Jim、Lily、Lucy。

  课本用了7年,2000年人教社推出英语教材修订版,原来1000词掌握600词的要求已经过于低了,需要新版本提升难度。Li Lei和Han Meimei退出了90后的视野。"后来改成多套教材并用后,很多人还留恋原来这套。"刘道义说。

  亢奋起来

  "Miss Gao再高一些,头再大一些就更好了。"王惟震眯起眼睛,盯着T恤有点遗憾地说。

  T恤的设计者叫蔡凯。1981年生,2005年辞掉大学美术老师的工作,从武汉漂到北京。这款"看在1300美金份上"接下的设计,由于被要求多次修改,图案变得"不够邪恶",他不厌其烦地在网上劝告粉丝,等他推出自己设计制作的T恤再买。

  2006年8月的一个中午,蔡凯坐在工作室发呆,突然问起一个生于1983年的同事,你还记得LH吗?"不就是初中课本上那对男女么?"同事头也没抬,"网上已经在讨论了。"

  上网一搜索,蔡凯被"雷"(震惊)到了。许多人正在编排LH的故事,故事中不但他俩"有一腿",而且还有扑朔迷离的N角恋——Li Lei和英国来的Jim都喜欢Han Meimei,但Han Meimei和Lucy都喜欢Li Lei。

  他们拿出了一些最经典的佐证:一次Han Meimei问Li Lei借尺子,身后的Jim"神情复杂"地瞪着Li Lei,目光中"夹杂着妒忌和羡慕"。身旁的Lucy则"委屈地低下了头",眼眶里已"满是泪花"……而在户外摘苹果那一课里,Han Meimei边在树上摘果果,边和底下的Li Lei"眉来眼去",害得Jim着急地大喊:"Becareful!"

鹦鹉Polly亦被翻出来八卦

  但到了初一下学期——他们认为——Li Lei开始移情别恋,爱上了Lucy,因为课本上的对话变为以Li Lei和Twins为主角的居多。而Han Meimei也被默默注视自己一个学期之久的Jim所感动,两人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开……

  除了LH恋情大猜想之外,当年这套教科书里的所有人物,还包括那只叫Polly的鹦鹉,统统被翻出来八卦了一遍。

  被网络打破了班级和城市的地理界限后,当年的中学生们得以分享很多曾经以为自己独有其实却有普遍性的经验。他们兴奋地发现,原来好多人都容易把 Polly发音为"玻璃",一位有才的老兄当年念"I’m Polly"时,总念成"烂玻璃"。1990年代末期就读中学的孩子更有才,把"Come and see my family"唱成"肯德基 my family",还把Han Meimei翻译成"韩美眉"。他们发现,烫卷发、穿裙子、胸部颇具规模的MissGao曾被他们不约而同地评为"最有女人味的老师",人称"迷死高"。

  "大家像是找到了组织,尽情地晒当年的回忆,与集体记忆相关的主题产品会很有市场。"蔡凯说。

  2006年10月,在《城市画报》举办的创意市集上,蔡凯和同事将网络时代造就的课本文化引入商业领域。他不喜欢课本上的LH形象,因此改造了他们。"我以前讨厌的LiIei和Han Meimei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

  当印有LH大头像和相拥照的作业本、贴纸往摊上铺开,立马惹来厚厚一圈围观者。这些印刷质量粗糙,标价10块钱一本、50块钱一套、总共200 套的作业本,两天之内被抢购一空。几乎每个围上来的年轻人都会眼睛一亮,发出尖叫,"天哪!这不是Li Lei和Han Meimei吗?!"

  2007年,已经决定辞职做独立设计师的蔡凯推出了LH第二代产品,还参加了当年的大声展。"我很兴奋,这是我破坏青春期生活方式的一个好机会。我设计了5个产品,每个产品都有我上初中时的回忆、不满和隐忍。"他说。这套包括尺子、三八线、情书、检讨书和贴纸在内的办公室用品,无论从质量还是设计上,远比一年前更时尚,进一步淡化了他们身上的80后青春期印记。

  "网络把我们的结集单位无限放大了,一个个创意被网络聚集起来后,像通了电一样强大闪亮起来。"蔡凯说。

  许多90后也成了LH的粉丝。一个刚上初一的小男孩,在蔡凯的淘宝铺子里买了一卷三八线,号称要贴在老爸老妈的床的中间。一位上海中学女生,一口气买下所有贴纸,准备把印有"很黄很暴力"的贴纸贴在手机背面。

  蔡凯出现在各种时尚休闲类杂志的机会也多了起来。2008年4月,佐丹奴香港总公司开始征集一年一度的"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主题T恤设计,他们邀请蔡凯以LH为形象,设计其中的一款情侣装。带着他业已申请注册商标的LH和80后的青春期集体记忆,蔡凯在时尚经济产业开发上渐走渐宽。

  此时,另四个80后的"TheLi Lei&Han Meimei’s"乐队正好成立一周年。2007年8月30日,当他们站在MAO——这个云集国内知名摇滚乐队的舞台上,一脸青涩地唱起"Polly之歌"时,台下见惯大场面的滚迷们发出一片尖叫,"真牛X,这支歌都能被你们翻出来!"

  当年那套英语教科书里选刊了很多歌曲,都是朗文出版公司的格兰特创作的,其中就包括"Polly之歌"。这个"对音乐也不是特别擅长"的英国人的音乐作品并不被刘道义等中方教材编撰者欣赏,"因为不好听"。当初用这些歌曲,只是因为用它们就没有版权问题。而如今,它重出江湖,并且大受欢迎。此外,LH乐队还计划将教科书中的所有曲子重新翻唱。

  主唱Icier还给乐队名作了注脚:它是对中学英语的怀念、致敬及反抗。其实,这个毕业于清华大学英语系的25岁女孩和她的三个成员念初中时,在表面上中规中矩,一点也不"反抗",他们都乖乖地穿着和Han Meimei差不多的校服,或是理着Li Lei一样的小平头;了不起学着Jim的模样,把头上的棒球帽稍微歪到一边;中学毕业后,都顺利考入国内和香港一流名校。"就是因为以前想坏,但没机会坏,坏不起来,现在就补偿一下,坏一点。"Icier说。

  找到组织

  一次偶然的机会,蔡凯在网上认识了杨柳,她就是那篇分析LH之间"有一腿"、流传最广的帖子的作者。在蔡凯看来,这名香港大学新闻系2004级本科生属于超级闷骚型——每次考试都拿第一,每次比赛都拿名次,高考后拿全奖去香港念书,今年再拿全奖,将赴美读Master。可比起其他若干年后才追忆似水年华的同龄人,这个1986年出生的女孩在初中时就开始YY(意淫)两人的关系了,在她的教科书里,Li Lei被她画成了印度人,而坐在 Han Meimei后面的Jim被涂鸦成复仇之神。她老早就"看出",一直暗恋着Han Meimei的Jim,对总是找她借尺子的Li Lei怀恨在心。

  到香港读大学后,杨柳发现这个有着丰富历史沉淀的繁华都市,充满凝固了光阴的记忆,比如一家叫G.O.D的连锁店,专卖怀旧产品——毛时代的痰盂、果盘,1980年代风行全国的大白兔奶糖,最近还推出了一款避孕套,上面印着过去商家最爱打的广告:"居家旅行必备"。产品很贵,买的人不少。

  在一次社会学课上,杨柳发现集体回忆其实早已是社会学的一个研究分支。

  集 体 记 忆(collective memory)最早是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霍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的,他认为:集体记忆是社会建构出来的观念,它并非某种神秘的群体心灵,而是一群人对于过去的记忆。

  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完全不同的、专属他们的集体记忆,这个集体记忆对50后来说是"红袖章",对60后而言是"李铁梅",对70后,是"阿童木"、"机器猫"。

  对于阅历尚浅、成长环境逐渐多元与宽松的中国80后而言,陪伴着他们一同成长的Li Lei和Han Meimei就成了他们缅怀青春的载体。这个载体并无灾难与伦理的沉重负担,由于多少来自于一个压抑和单调的教育气氛,被这代人补偿性的"使坏"冲动颠覆与娱乐过后,才开始认真地怀念。

  1990年代后,集体回忆在香港开始广泛应用,2006年11月香港政府清拆被认为有集体回忆的爱丁堡广场码头,甚至引发了香港人反对者的游行、抗议。以致于2007年1月,香港政府提出了将集体回忆作为"是否清拆香港历史建筑"的参考因素之一。

  这两年,杨柳先后目睹香港因拆除皇后码头和天星码头,引发了港人集体抗议风潮。这些已丧失了使用价值的殖民时期老建筑,和90后不再认识的LH 一样,对于相伴成长的一代人而言,意义非凡。"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每个人的中学时代都不一样,但却共同拥有一个Li Lei和Han Meimei。"

  今年6月1日,LH乐队参加了一场连台演出,当天的音乐主题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又一代人的青春将成往事,80后们开始回忆了。一个乐队演唱了一首"回到红白机时代"。那是一种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已被网游淘汰掉了的游戏机。曲子算不得动听,和Polly之歌差不多简单,甚至还有些粗糙。但全场人像是被喷了催化剂,尖叫、扭摆、泪奔,闹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这些带着破坏力和颠覆性的产品那么有市场?"蔡凯说,"因为我们大家正在今天这个语境中对待那段回忆,正在消费其中的落差。一些变化发生得太快太猛,而一些记忆过了十几年仍然留在那里。"

  蔡凯正忙着推出更"邪恶"的新产品,包括T恤、单肩书包,还有情趣内裤——把Li Lei和Han Meimei的大头像分别印在私处,屁股后面印上英文字样:"打我"、"咬我"等等。至少在他这里,LH将不可挽回地长大。他将推出一系列环保主题产品,因为据网友考证,Li Lei和Han Meimei生于1978年,今年已经30岁,步入而立之年了,"该让他们严肃点,承担起社会责任了。"(南方周末)(风端、莫希对本文亦有贡献)